研究平面設計在統一機制中反映出來的形式原理,如同我們在研究繪畫中的色彩統一性不放松對畫面色彩結構的研究一樣。西方著名的格式塔心理學派就是抓住了視覺心理的統一機制,得出局部與局部相加不等于整體之和的完形心理美學的結論。而平面設計中的統一性也同樣如此,它具有不可忽視的完形機制的存在,以至我們一旦確定了一件作品的構成格局,改動其中的任何一處都將對整體產生影響。
平面設計獲得統一機制的方式很多,其中,被我們最為關注和直接采用的主要有圖底關系、形態與色彩關系、張力與簡化關系等表現方式。
一、圖底統一機制的表現方式。
在平面設計的形式原理中,圖底的統一機制體現在它們相互之間的轉換關系之中。西方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凡是被封閉的面都容易被看成“圖”,而封閉這個面的另一個面總是被看成“基底”。由此被派生出另一因素,即在特定條件下,面積較小的面總被看成“圖”,而面積較大的面總被看成“基底”。這就不難看到畫面中起到造型
作用的線輪廓有著造型和分界的雙層職能這種職能決定了圖形與空間在統一中的有機特征。
二、形態與色彩統一機制的表現方式。
雖然平面設計的任務是強調對形態關系的審美研究,但色彩隨之相附的情景似乎永遠不可中斷。因此,從統一的有機性中深刻認識圖形與色彩的關系對于提高平面構成的審美水平和設計水平至關重要。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其《判斷力批判》一書中對這方面有著深刻的見解,指出:“只要是屬于美術類的視覺藝術,最主要的一環就是圖樣的造型,因為造型能夠以給人帶來愉快的形狀去奠定趣味的基礎。那種能使得輪廓線放射出光彩的色彩起的是刺激作用,它可以使物體增加引人的色澤,但并不能使物體成為經得住觀照的美的對象。相反,它們常常因為人們對美的形狀的需要而受到限制,甚至在那些容許色彩刺激的場合,它們往往也是因為有了美麗的形狀才變得華貴起來。”上述觀點充分說明色彩可為形態增輝,而形態卻對色彩有著很強的制約性。
為此,在平面設計中,為了取得兩者的有機統一,形態必須保持對色彩的絕對優勢。
三、張力與簡化統一機制的表現方式。
在平面設計中,形態之間形成的視覺張力始終是豐富多樣的。有的強,有的可能相對弱一些,這與作者對作品的設計追求十分相關,然而,它們都能找到自己的和諧美。在同一幅作品中,視覺張力的強弱甚至能夠在一定沖突下保持它們的諧調效果,這是因為人們心理上有種尋找變化的自然性習慣。
張力和簡化是對立而又統一的兩個概念。要使一個形態或構成系統在視覺上達到簡化,就意味著減少這個形態或構成系統的內在張力。換言之,就是在作品形成的視域內消除非同質性的刺激物以減弱張力的出現。只要平面設計與藝術和美連成一體,簡化的同趨性就只會屬于某種場合的心理需求.由于人們還同樣存在著對視覺張力的偏愛(尤其在視覺藝術中更是如此),因此,保持張力與簡化的有機統一是平面設計尋求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的一個正確方向。
以上所述是平面設計最常涉及到的有關統一機制的形式原理中的表現方式。事實上,其他如內在與外在、表現與再現等矛盾的對立現象往往也是平面設計中經常遇到的合乎統一機制的視覺表象。因此,統一機制正如前面所說的那樣,它同樣包含著一個相對“運動著”的和諧體的存在。
閱讀本文的還閱讀了:設計整序性
本文地址:
http://www.grejngc.cn/fhweb/post/363.html | 分類:平面設計信息 |
次閱讀